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建设有序推进
那些哄抬物价的商家,基本上都受到了惩处,而囤积白醋的群众,一家人只好花去几十年时间,把醋慢慢吃完
目前发现一些有待核实的线索,有消息认为谣言始发于浙江,或与当地游资借机炒盐有勾连。也许应该庆幸,这次遭到抢购的只有食盐一项。
现在的情况是,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电站危险并没有扩散到周边国家,更没有污染食盐生产。单就中国而言,全国各地有着庞大的盐业资源,仅青海茶卡盐湖探明盐储量就超过4.4亿吨,足够13亿人吃70年。老实讲,政府有责任在抢购风潮并起后加以遏制,这是行政责任使然,但若论及抢盐潮的肇始,就与某些批评意见所认为的政府公信力没有太大关系。撇开阴谋论不谈,此次抢盐风潮令社会短暂脱序,也反映出群体在抗灾及应变上的不成熟。抢盐风潮还显示,人们恐慌的只是恐慌本身。
但如果连带着抛却公民责任,期待政府无所不包,也就等于对自己不负责任,也等于宣布放弃对别人的责任。省盐业总公司表示储备充足,完全能够满足需求。归根结底,只要国有经济唱主角的局面不改变,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就不可能改变,从国富转变为民富也只能是一种愿望。
第二,是把剩下的国有资产注入国民权益基金中,把原来全民所有制理想中还没到位的、虚的全民所有具体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,最好是允许国民权益基金股份自由交易。2008年以来,由于金融危机冲击,政府在开支和投资方面支出增加,再次使政府规模上升。如何改变?我主张两点:第一,是民主宪政方面的改革,这是最直接约束征税权、政府管制权并对财政预算过程进行更透明监督的必要条件。这两种趋势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,还是改革开放期间,都没改变。
(本文摘编自《同舟共进》2011年第2期) 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民富 。而之所以国有经济、国家主导型经济都偏爱重工业,轻视民生类行业,是因为制度激励安排会逼着官员们按某种方式去做决策。
许多人会说,政府得到财政税收及财产性收入,不是在给民生做很多投入吗?不是为了共同富裕吗?一些经济学家说,征税是现代国家转移支付的手段,即所谓第二次分配。过去60年,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直线下降,而政府开支的比重直线上升。相比之下,如果整个社会的主要资产和国民收入由老百姓决定怎么花、怎么使用,由此产生的需求结构会更侧重消费品和民生服务品,看淡工业品。相对应的是政府开支增长,1952年时,政府消费相当于GDP的16%,到最近则上升到30%左右,翻了一番。
因为那些离民生太远,离重污染、重资源的消耗性工业太近。到2007年,国家财政税收上升到相当于3.7亿城镇居民的收入,比1978年还大。但发展到现在,也有很多弊端。但实际情况可能跟理想相差很远,当财政预算是暗箱操作时,靠什么保证第二次分配真正实现,分配到你希望的对象和项目上?2007年,巴西政府在医疗卫生这一项上就花了GDP的10.4%,而中国在医疗卫生、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三个项目上的开支仅花了GDP的2.4%。
过去30年,国有制体系确实让政府调动资源很容易,能集中力量办大事。那时是全能政府时期,城市人的工作、教育、医疗、退休、养老、住房等,都由国家包办
就可以告诉他,你就属于那9·3%。但是,在付出了七八万求学的成本之后,却只能做原本无需上大学就做的工作,让人情何以堪?虽然也有大学生无奈做了这样的选择,但比较起来,这样的农民工的工作,大学生其实并没有优势,一无体力,二无经验,三不耐劳。
( 12月26日,新京报)作为一个成天被就业焦虑笼罩的大学生包围的大学教师,实在没办法相信这个数字。但是大学生不行,必须有个工作,才能养活自己,否则就得继续靠家长养活。真要是非逼大学生走这条路,别的不说,现在的好些大学将会人去楼空。可惜,数字不能当饭吃,有时只能暂时的哄人,有时连哄人都哄不了,只能暂时的应付。否则,就不会有瓮安事件,不会有石首事件,不会有现在还纷纷扰扰的乐清钱云会事件。有的学校干脆来绝的,不拿就业证明来,就不给毕业证。
如果一味制造出些令人欣慰的数字,自我陶醉。更多没这个福分的失业大学生,就只能漂在社会上。
似乎,只是给上面看的。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政府方面的动力,更需要社会的压力。
但每个人都知道,恰恰我们的国民对政府最信不过。当然,这些大学生也可以跟他们的父兄一样,去做农民工,去建筑工地,去工厂的流水线。
大学生的就业,跟农民工不同,属于刚性就业。现在的大学,哪个专业如果就业率上不去,明年就要限制招生或者停招,而停招限招,事关专业的生死。所以,无论如何,就是求学生,也要弄个证明,算是就业了。如果大学生的就业形势,真的这样乐观的话,那么从大三开始就忙着为找工作发愁的学生,岂不是庸人自扰?吃饱了撑的?还好,人社部的数字,没有百分之百,毕竟还留了9·7%的口子。
这样的结果固然令人满腹狐疑,但还真的就没法追究。而政府公信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发布的统计数字难以取信于人,这些数字,跟民众平时的感觉,差得太远。
但是,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了结呢?早晚还得有个工作。想起某学术单位学术委员会评职称投票,某人做了几乎每个委员的工作,但是最终只得了一票,但每个投票的人都告诉他,那一票是我投的。
别说,这样的事例还真就不少,一些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,找不到工作,于是就在家里跟爷爷奶奶一起打麻将,靠中年的父母在外打工养活。你也可以说他们已经就业,但这样的就业,漫说发展,漫说以后结婚成家,就是糊口都很勉强。
这样的就业,实际上不算就业。只要冒出一个楞校小子说,我就没有就业。当然,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,可以做蚁族,做鼠族,在一个生活指数很高的大城市里,挣生存线的工资,干貌似白领,但民工不如的工作,只能租城中村里的一张床。没有工作的大学生多了,时间一长,就是社会的隐患。
刚刚还得到消息,某世界著名公关公司统计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,中国以88%高居榜首。就业难,原因很多,归根结底,一是我们的大学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,学校的整体结构和培养模式都大有问题。
农民工如果被解雇,找不到工作,可以回家乡继续种他的地。而我们的数字统计,又基本依靠组织,组织有本事组织出数字来,于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,就芝麻开花节节高,一年更比一年好。
进入 张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大学生就业 。二是我们的就业市场,跟大学状况和规模不适应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
上一篇:在博物馆庞大数据中大展身手的AI
下一篇:工具类产品